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与反思
特殊儿童,指的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CSEN),通常包括以下四大类型:第一,残疾儿童,如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病弱及脑瘫儿童等;第二,问题儿童,如学习问题,品行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抽动障碍及其他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第三,超常儿童,包括领域型超常和全面型超常儿童;第四,特定儿童,除上述三类以外,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需要特殊的支持和服务的儿童,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广义上也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而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即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普通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增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方俊明,2005)。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意义可以从儿童发展的个人视角、差异包容的社会视角及文明发展的文化视角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儿童发展的个人视角:功能补偿,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心理弹性。
特殊儿童,尤其是其中残障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或障碍,在其个体生存及发展过程当中,比普通儿童要面临更多的挫折和挑战。一方面,器质性的损伤给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如:肢体残疾造成运动困难,视力残疾导致出行不便,听力残疾限制信息获得及其他人际交往等;另一方面,衍生性的影响给残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压力,其更容易受到情绪方面的困扰,如:缺乏安全感、自卑和不自信、多忧虑和敏感等。调查研究发现,听力残疾学生的孤独倾向得分高于普通学生。研究者认为可能由于存在听力方面的障碍,加之语言发展迟缓,情感体验相对肤浅,听力残疾学生与听力正常的人群接触时,感到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常常体会失败的威胁,或者觉得自己与大多数人不同而有一种异质感,难以融入普通人的群体中,而且同类群体较少,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张宇迪,陈呈超 , 2006)。
系统的早期干预与教育康复能够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根据“用进废退”和“功能补偿”学说,通过系统、适量的感统活动与运动康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或增强个体器官系统的功能,避免部分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使身体各个器官都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提高整个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护和发展尚存的功能。此外,定向行走,盲文点字,手语及图片交流系统等,能够极为有效地替代或者补偿特殊儿童受限的感觉通道。其次,对特殊儿童开展早期康复与学校教育,能够让其从自我封闭的圈子当中走出,有助于接受刺激,提升认知,分享体验,开阔心胸,舒缓压力,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且,根据“心理弹性”的相关理论,当个体在不断的接受挑战和战胜困难的过程当中,心理能力将得以增强,心理素质也会日益提高。
(二)差异包容的社会视角:减少社会隔阂,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融合。
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教育的资金投入可以产生个人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陈云英,1998)。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一定的劳动职业训练,则不仅使他们能及时全面发展,而且提高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后就可以从社会物质财富的单纯消耗者变成直接或间接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者,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力量(朴永馨,1995)。况且,超常儿童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能充分展现他们的才能,创造出比普通劳动者更多的社会财富。
部分特殊儿童由于在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上与健全人可能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差异,加之社会上部分群体对特殊儿童存在一定的偏见、误解甚至歧视,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特殊儿童与所谓主流社会之间的隔阂。
特殊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在以下几大方面得以发展或提高:第一、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规则或行为规范。第二、培养个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而这些对于其日后适应现代社会均有很大的意义。第三、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且多边的社会交流的渠道和机会,这为特殊儿童拓展“交际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同时,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对于普通儿童也有诸多益处,如:培养儿童的多元视角能力、爱心与包容,了解与尊重差异,感恩健康,敬畏生命等。
(三)文明发展的文化视角:公平包容,激发正能量,体现国民教育的人文精神。
首先,体现社会公平。教育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教育也只有在每个人都能参与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其次,体现社会包容。“每个人都应充分展现不同的风貌,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适合残疾人居住的社会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健全社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残障儿童在参与融合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呈现给社会大众的“不同生命的同样精彩”和“残缺之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呼吁人们对于差异的理解和包容,倡导“无障碍设施”的不断完善。
最后,激励社会大众。通过特殊教育活动,展示出残障儿童的坚强意志与挑战态度,这种自强不息、征服困难、成就自我的精神将激励社会公众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同样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时代进步的风向标。
现阶段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1.“残”不等于“废”。残障儿童不应该被认为是被社会排除或是救济的对象,而应该被认为是社会多样性(diversity)的一种,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一环。我们要从“皆有所养”的观念转变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实践。2. 特殊教育要避免成为制造不平等的机制。有研究认为障碍通常是一种标志,让残障学生被接纳到特殊教育学校,最后往往也是被排斥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之外:不是失业,就是从事一些低层次的劳动,这是我们在开展特殊教育所应充分警惕之处。3. 教师的新角色——文化传递的使者。障碍者文化论者提出,身心障碍者经历了类似的社会压迫,虽然每个障碍者的经验都是不同的,借由障碍文化的建立可以提供一个沟通、建立身心障碍者社群的机会,特殊教育教师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更正或删除。)
上一篇:特殊儿童教育的引导方法